2025-11-20 13:35
近期,世界局势持续不稳定。尽管不少人仍对中日关系紧张感到担忧,但中国已连续第六次收到“好消息”。从联合国的果断声明,到俄罗斯的务实礼物,再到美国官员出人意料的深思熟虑的评论,这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一个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理性看待中国,甚至愿意站出来发声。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这些“好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你单独看每一个活动,你会发现它们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意义重大。联合国和俄罗斯的态度是明确的。 11月7日,前首相高市早苗在讲话中提到台湾问题。他的语气非常不恰当,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多位曾担任公关的日本政要伊姆部长批评了他。截至目前,联合国秘书处17日几乎没有直接回应这一问题,而是援引《联合国宪章》和联大第2758号决议,明确重申支持一个中国立场。这一表态既是对高市早苗言论的警钟,也是联合国为表明台海问题不是任何国家的“自由区”而采取的又一行动。事实上,这一事件的背景反映了中方主张的基本逻辑。国际体系不是由某人决定的,而是由谁决定的。它有明确的规则。联合国的言论不仅是对日本一些政客的提醒,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台湾问题不容质疑。紧接着,俄罗斯也表现出了做“真正朋友”的态度。 11月18日,普京总统公开宣布中国即将实施免签政策。这相当于为“交通”打开了一条快速通道中俄关系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此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澄清,俄中关系不包括结盟或冲突,更不针对第三国。此类言论在当前高度敏感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尤其引人注目。因为这恰恰表明俄罗斯在外交战略上并未迫于西方压力而“选边站队”,而是强调自己与中国的合作逻辑。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也计划通过俄罗斯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这不仅是能源合作的深化,也是中俄两国在地区互联互通方面迈出的真正一步,而正在从政治立场走向实际落实。就经济合作而言,俄罗斯的“礼物”来之不易。这不仅体现了两国战略互信,也是在动荡世界中维护稳定的承诺。沙利文恢复了理智,大声说道。如果说联合国和俄罗斯的表态是对中国“朋友圈”的强化,那么美国的这两条消息则是对中国“敌人圈”的放松。美国总统前国土安全部副部长沙利文18日在节目中谈到了特朗普政府期间的对华政策,特别是贸易战。他表示,特朗普总统在大举实施该措施时,遭到中国“恰到好处的反击”,最终不得不调整策略。沙利文的观点非常明确。正面对抗行不通,中方也不会接受。沙利文还公开表示,中国的崛起并不靠“运气”或“外援”“但要建立在明确的国家战略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上。中美关系不能靠一厢情愿保持平衡,双方都需要找到相处之道。这些话出自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之口,很有分量。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代表了美国对华国内政策的反映。即使回到白宫后,特朗普总统仍继续对华强硬路线。但像沙利文这样的理性声音的兴起,表明华盛顿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此外,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也直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个“坚定的大国”,特别是在科技和制造领域,中国的表现正在给西方带来“巨大的压力”。无人机年产量远远超过美军采购量,差距之大,几乎没有可比性。这种差距不仅是产业问题,更是战略能力的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链的健康、科技研发的投入、军工体系的完善,中美之间“博弈”的对称性已经降低了。这一信息表明,美国国内不乏对中国有理性认识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预计不会立即改变华盛顿对华政策,但它们至少表明中国的实力足以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的看法将会“改变”。在美国忙于讨论战略的同时,欧洲也开始认真对待中国的发展轨迹。一个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提出了有争议的观点。中国用“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这意味着中国依靠工程技术、制造改进和产业链整合,在高端机械装备和制造领域对欧洲传统强国构成重大挑战。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出口快速增长。这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变化,更是技术方向的变化。原本是德国“专长”的领域正在逐渐被中国企业攻克。德国政界和商界的反应也体现了现实态度。多位德国官员明确表示,与中国“脱钩”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与德国国家利益不相容。与中国合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同时,中国自身的内部发展也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近日进行首次训练。电磁弹射航母代表了中国海军的新阶段,空中优势、海上优势、反潜等多维作战能力更强。虽然仍处于形成完整作战能力的过程中,但其技术含量和战略重要性不可低估。福建舰艇训练实际上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提高国防能力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国防能力,而是为了打造“保卫和平”的力量。对于一个经常被围困和挑衅的国家来说,这种防御能力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信心的源泉。从制造业到国防建设和外交声明,中国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这个“好消息”并不是靠运气,而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这背后是制度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和人民的努力。结论 世界动荡不安,正处于快速变革的阶段。无论是中美关系摊牌、俄乌冲突的连锁反应或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影响数十个国家。在此背景下,中国连续收到六个“好消息”绝非偶然。这六件事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它们都指向同一个趋势。中国越来越多地试图赢得信任并利用这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朋友的支持,还是对手的尊重,都来之不易。这些体现了中国在地缘政治、经济结构和全球治理中的“存在”。参考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特朗普破坏传统外交关系,中国取得成果。观察者网 2025-11-11苏利文抱怨:特朗普强则弱,中国取得两项重要成就。观察者网2025-11-17 普京总统:对华免签即将生效2025-11-18 观察者网。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联合国:所有国家都必须尊重《联合国宪章》。中国日报网 2025-11-18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