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13:52
出生率连续12个季度负增长。 2024年,初婚人数将首次降至1000万以下。在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到成年的成本高达276.8万元。 “不是我不想生孩子,而是现实太复杂了。” “我还没还房贷,怎么能生下孩子,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呢?”妻子同意了老人想要一个孙子的愿望。如今,这样的对话在中国无数家庭中不断重复。 2025年第一季度人口数据已经发布。总人口已跌破14.1亿,出生率连续12个季度负增长,新生儿数量创75年来最低水平。曾经引以为豪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鼓励二三胎的政策效果远不如预期。当传统米促销手段收效甚微,国家最终转向人口政策作为方向指标。 01 政策转向:人口政策从促进生育转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经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建设鼓励生育的社会,明确倡导积极婚姻生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对婚姻和母性的积极看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2025年人口发展质量研究和发表研究活动的通知》中,“营造有利于生育的社会氛围”被列为三大方向之一。节。它要求“根据当前和变化的人们婚姻、母性观念和行为特点,结合相关因素和影响机制”。政治语言变化的背后,是战略思维的根本变化。不再单纯关注出生率,而是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雷海潮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时,将这一说法放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内。afu对此解读如下。 “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先结婚后生孩子,并且优先考虑积极的生育观。换句话说,我们要提高出生率,首先要提高结婚率。”据《中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全国初婚人数仅为917.23万对,数十年来首次下降。l 低于1000万。 02 现实困境: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生孩子?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背后,隐藏着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最新调查显示,58.3%的育龄人口表示不想生孩子,比五年前增加了近1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抚养孩子到成年的成本为276.8万元,而三、四级城市则为132.5万元起。教育赋权也正在改变婚姻和母性的观念。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成功实现个人价值观的机会也会增加,因此,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加。女性从未像现在这样更加意识到生孩子会对她们的职业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当传统的促销效果失效时,新的创意就会诞生。在一次演讲中2025年初,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人口红利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人口数量优势正在消失,而人力资本质量、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完善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发布的《人口与发展研究》报告支持了这一观点。当前发展阶段,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人口数量的贡献,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常委林一福也代表两党发言,强调要“推动人口优势向高质量红利跨越”。04 重建体系:从构建多方面支持体系的新思路入手,政策着眼于重建整个支持体系,而不仅仅是生育补贴。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创建生育友好社会的若干措施》,指出“我们坚持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在地方层面,广东省运城区自2021年起建立婚姻习俗改革示范点,建设“家庭站”和婚姻咨询服务机构,通过集体婚礼、广告、新媒体短片等形式实施长期习俗改革活动。将婚姻家庭咨询、婚育文化引导与托儿、医疗、生育保险等服务结合起来,并在社区、婚姻登记处等公共场所开展常态化教育和服务。养老保障体系重构也在加速推进。国家养老基金已在8个州开始试行,集中分配资金每年增加2400亿。从2025年开始,分阶段提高男女退休年龄,目标是达到65岁。与此同时,“银色经济”全线加速,老年友好转型、智慧养老、健康旅游、老年教育等领域加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 05 普通民众如何应对新的人口增长?普通应该如何人们对人口增长的大趋势有何反应?别再做“人口复苏”的白日梦了,要明白健康和老年护理行业是一个充满未来机遇的地方。教育支出不再“疯狂增长”。对医疗保健、长期安全和老龄化的投资将更加必要。职业规划受到新趋势的影响。如今“护理”服务正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陪伴经济”、“长寿经济”将成为新蓝海。无论有没有孩子,都要注重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是最宝贵的资产。到了晚年的人可以积极想办法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保持身心健康,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不是负担。马光源氏说:“适应并不伊恩承认失败;下半年,只有懂得谋划的人才能占得先机。随着“十五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人口质量发展理念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从全国养老金调整到加快银发经济,从放宽户籍限制到吸纳高层次人才等一系列举措,新的人口生态系统正在构建。生育数字的背后,是无数艰难的抉择。但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口大国转型的唯一出路或许就是从追求“民多”转向追求“民力强”。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含图片)及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